古籍加工印刷工艺可以简要概括为印前、印刷、印后三个工序。刻印前需要制作印版。古人常以“寿之梨枣”来专指刻书,是因为雕版材料多用梨木和枣木,因其具备木质坚硬、纤维结构细滑、吸墨与释墨性好等特性,这样耐印率才高。不过即使是同一种木材,也有树龄、树心与边材、采伐时间之分。活字印刷则需要制作活字。以木活字为例,需要将处理好的木材劈成尺寸一致的小长方条,然后打磨平滑再由娴熟工匠逐字刻制,然后按照音韵摆放排列,以便拾字排印。若为金属活字,则需要铸造或雕刻。
正式上墨之前要刷两遍清水上版,这样印版会更易受墨。待印版吸水湿润后,为了着墨均匀,先用毛刷蘸少许墨在盘内,再用棕刷蘸取盘中的墨,接着将墨均匀仔细地刷在印版上。凹陷处不可存积墨,以防引出的纸张洇漶不清或者刷印时沾染弄脏空白部分。为了加快进度,通常都是两到三块版同时接连进行印刷,直至全部内容印刷完毕。大量印刷时为防止印版移动,有时也用钉子将印版钉在印刷台上,或用松脂、蜂蜡等将其粘在印刷台上。
印后不止是对古籍加工,也包括对于印版或者活字的整理。印后需要对印版进行储存,需要按顺序整理摆放印版,核对数量并定期检查。天气热的季节为防潮防霉要及时晾晒印版,为了防裂还要在四周封漆边。对于一些版面文字断烂无用但木质尚可的印版,可用刀将版面上的文字铲去刨平,另刻内容。虽然如今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惜的,但在当时不失为一个节省耗材的办法,也的确为历朝历代刻书者所采用。
古籍加工版本的鉴定可以分为两种办法。第一种考证发展源流,即利用校勘学、目录学、版本学,从书籍内容、版刻源流、文字异同、篇卷差异进行审慎研究。第二种是根据古籍本身的物质形态进行鉴别,即研究古籍的封面、版式、字体、纸张等书页上最直观的内容。第二种办法就相当于从印刷工艺的角度对古籍进行分析,那么弄清不同印刷工艺的古籍的特点及其区分就十分有必要了。